随着大连市各大高校秋季招聘会的陆续展开,高校毕业生们开始奔走于各大招聘场所为自己谋工作。一些准毕业生为了吸引面试者的眼球,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在简历上下工夫,甚至不惜投机取巧,为自己制造各种荣誉;有的在外形上下本钱,参加求职培训班,对自己进行精心包装。针对这些现象,记者连日来走进校园,走到学生们中间实地采访,而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对准毕业生们的建议是:莫为荣誉丢诚信,真材实料才是成功应聘的关键。
荣誉证书竟然可以合成
昨晚21时30分,虽然夜色已深,但黑石礁附近一打印社里仍然灯火通明。记者走进去后看到,里面都是排队等待复印证书或制作简历的学生。“一份好的简历相当于为自己赢得了好的第一印象”,不少准毕业生怀着这样的想法,从简历外在封面的包装到内容的排版都精心准备,有的甚至不惜造假,为自己增加“软实力”。打印社老板告诉记者,像“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这样的校级奖状,只要支付一定费用,就能用软件把名字合成到奖状上。“现在是求职高峰期,每天前来影印、制作这类证书的同学都有十几人。”老板告诉记者,自己的生意还不错。一位同学向记者道出理由:“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优先考虑有社团和学生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所以这些荣誉被热捧,哪怕有一些是滥竽充数的。”
对此现象,记者电话采访了深圳市视聆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培。张培说:“企业招聘人才时多看重的是专业过硬和实际的工作经验。如果应聘者为了小荣誉而在简历上丢失诚信,一旦在面试中露出马脚,企业是绝对不会录用的。”他建议高校毕业生以良好坦然的心态去适应竞争和挑战。
外在包装让求职消费攀升
大连外国语学院日本语学院的大四学生宁欣最近在为钱苦恼,这一个多月,仅在化妆品这一项上,她就花了近700元。见到记者时,她无奈地说:“我本来是不化妆的,但是面试的时候素颜朝天总是不礼貌,淡雅的职业妆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对自己找到心仪的工作也很有帮助。”宁欣说,这还只是她求职消费中的“冰山一角”,加上置装费、交通费等,她已经花了2500元钱。记者采访发现,像宁欣这样的应届毕业生真不少,甚至有人还会参加昂贵的求职培训班,聘请形象设计顾问对自己进行全新包装,2000元~5000元是比较普遍的求职消费。
针对大学生求职花销大的现象,大连外国语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王梦瑶老师说,在求职中出现一定程度的消费是正常现象,但是像“形象设计顾问”、过分追求名牌包装等是不可取的做法,“虽然外在包装很重要,但决定成功就业的关键还是专业成绩、实践经验等内在实力。”